|
来自远方学长的内心独白
大学的第三个年头,第三个冬。
过去两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在学生会的一个部门里忙碌。其实严格来讲也说不上是忙碌,和一帮人一起忙前忙后筹备活动,不会感到疲惫反而感到有种欣喜的归属。
今年不同,今年我是旁观者。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话放在学生会里,还挺适合的。
想想大一时刚入学的我,对学生会有种近乎迷恋的执着。
背着书包连学校的路还没认清时,我就特别认真地咨询了很多学长学姐学生会哪个部门好,哪个活动适合我,报名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
那时我觉得上大学如果没有进过学生会,一定会错过很多欢乐。好像在我高中时代的幻想中,大学生活最有必要的一项成就之一就是,有朝一日在学生会里呼风唤雨,胳膊一挥有人响应着齐头并进,头发一甩策划活动搞大型项目风生水起,招新宣传拉赞助样样都得干绝不嫌事多,立志把日子过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好吧我承认,我想得有点儿多。
前几天晚上下课回宿舍,路上碰见了许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正好一路就随便聊了聊近期的生活。
他还奋战在校会体系之中,看样子是刚从外面饭局回来,喝了点小酒。频繁手扶头,张口酒气重重。
他问我最近忙什么,我说看书写论文背单词,顺带钻研琴谱健身跳舞,偶尔出去觅食拍照旅游。然后我问,你呢?
他半晌没说话,叹了口气憋出俩字——“真好。”
我解围道:“哪有,你的生活也很丰富啊,参加了好多活动不是。有模有样,正装西裤,有理想有行动,有头衔有掌声,这不是你以前梦寐以求想要争取的生活吗?”
他再次半晌没说话,又憋出俩字——“还好。”
我想了想,也能理解他的苦衷。
大学里的学生会多少都戴着“庄重”的头箍,一旦担起责任就不能只考虑一个人的辛不辛苦,而是牵连一个集体的乐与忧。它与社团不同,宗旨上是服务于全校学生群体,不是简单的自娱自乐。这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将个人利益与团体紧紧捆绑在一起,不知不觉变得像个护犊子的母亲一样百般爱护地视其为自己的小孩,特别投入的忘记时间、忘记课业、忘记很多。
如果说教学书上的知识是平面的铺张,那么学生会的经验就像立体的填充。
记得大一刚入学生会时,我意识到自己做事很不成熟,于是从那时开始,我默默观察师姐师兄们在处理事情时的做法,包括应急处理,待人接物,言行举止。每次看到好的,令我欣赏的地方时,我就会记住,告诉自己看见没有,以后遇到类似的你要这样做。看到反面教材我也会提醒自己谨记,遇事千万不能性急动怒。长久以后,我发现自己真的成熟了很多。
这些成熟体现在做事情时很少会出bug,处理数据时一般不会马虎,在外做代表时懂得拿捏分寸但对我方利益坚决维护,偶遇突发状况也能淡定自如。这些多数是我在校内校外参加活动时积累出的经验,如果没有参与进来,我想大概不会有这么多实践的机会,更别说变成今天这个敢说敢做的进步青年。因此每当回顾这些过程时我就想,真的要感激学生会的两年锻炼,就像吃了顿饱饱的食物。
她让我不再是一个胃里空空、只会拽住妈妈袖口索要零食的小朋友,她给了我去做去行动的契机,更让我在事半功倍收获经历以后,感觉到自己曾经的不足被成长填满的踏实和充足。
这大概是最好的状态,在喜欢的部门,做喜欢做的事情,和一群喜欢的人合作。我像个吮吸的婴儿,汲取着这里给予我的所有益处和帮助。
像什么呢,像个海绵。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到了18岁以后仍然具有可塑性是件很好的事情。这种可塑性就像海绵,大口大口地吸收好的优秀的内容,再细细地消化、吐出不好的、不适用的糟粕。
我见过很多人,像石头。看上去坚硬、执拗,明明是错的还不松口,无法接纳批评,听不进任何意见,以孤高冷艳自居,没有掏心窝的地方诉苦内心也多半冰冰冷冷。
还有的人,像橡皮。唯唯诺诺混迹于江湖,没有坚定的原则,往往弄脏了自己,想洗干净又不得不褪下一层。既甩不开膀子,又抹不开面子,消磨殆尽失去自我。
不难发现,学生会里这三类典型的人不在少数。
学生会是分层级管理的,活像个模拟小社会。我见过在学生会里收获了无限荣誉与尊重的“海绵”,也见过输了竞选、掉了人品、丢了面子的“石头”;还有那些为了争取一席之地不惜违背心意饱受摧残的“橡皮”。
每当有朋友和我抱怨着学生工作怎么官僚气息这么浓重的时候,我也在想,究竟这是为什么。
大二时我在部门里负责外联工作,四处找钱的压力远远超过第二天要交八千字论文但是晚上还一个字没动的程度。群发短信邮件,打电话一个个“推销”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干过,经常握着手机就睡着了,醒来查看回复寥寥几个。
那时我19岁,是个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开始成熟的小朋友。拉到世界冠军李宁的赞助,请到演艺明星来办爆满的讲座,联络艺人评委,筹办活动。和朋友说起来时,我手舞足蹈,眉飞色舞,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做了不少厉害的事情,也会有一瞬间的觉得自己可能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也接触过不少高校的学生会干部,参加活动时天南海北的各种主席副主席欢聚一堂,餐桌上望着他们互换名片,觥筹交错,我穿着幼稚的连衣裙背着双肩包,站在西装黑裙之中显得那么隔阂,巴不得找个地缝把所有掩饰不了的羞怯统统往里扔。
我也曾张望过那些看上去成熟稳重的面孔谈论着我们部门又落实了什么新政策,我们又做出了什么新举动,熟练地回应着过奖过奖,以后长期合作。当我身处这里,我也曾以为这些是校园里衡量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看到,被高捧的准则。
这是片培养人能力的沃土,更是一片滋生欲望的沼泽。
谢谢你们,所有关注“云南农业大学学生会”的小伙伴们,感谢你们和校会一起走过的无数个日日夜夜,谢谢你们的留言,谢谢你们的建议,谢谢你们遇到困难时和校会说的话,我们每一条都有认真看完。我们尽量每一条留言都回复,尽量每件事都能有好的建议给到你们。校会永远伴你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