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
经济与管理学院现设有会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市场营销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下设有会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市场营销4个教研室,设有珠江上游经济发展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所。承担云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经济学教学团队和云南省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建设,承担云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和校级级一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建设,拥有电算化会计和会计手工模拟两个实验室。
经济与管理学院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勇于创新,不断进取,通过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学院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学院特色
2008年以来,学院根据高等学校的职能,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初步形成特色。
1.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地方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学院成立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服务地方职能的发挥,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院承担了四项“十二五”发展规划项目、曲靖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曲靖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逐步拓展到云南省和西部地区的研究。如承担了云南省劳动者报酬合理比重的判断和提高途径研究、西部城镇社区自治组织的研究、城镇化问题、民族经济、宗教经济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初步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界定了地方院校应用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科应用型人才,是学科知识深厚、技术技能扎实,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开发能力的人才。即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复合能力,包括具有很强的应用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构建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是指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职业需求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高和非专业素质高,如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和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厚实的学科知识素质、熟练的会计工作技能、较强的复合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彰显的个性特征五种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后,在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会计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层次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许多学生在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省、市就业,毕业生主要在国家安全部门、银行、保险、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行业就业,有的毕业生很快得到提拔。生源质量好,如:会计学等专业已成为学校的优势生源专业,2010年、2011年招生第一自愿报考的学生达到计划招生人数的3倍多,学生报到率达99%,深受社会好评,许多学生、特别是省外学生纷纷报考。通过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实践,学院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构建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共青团云南省委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中,学院学生获得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创业计划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二项三等奖,在《商业时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非职业素质高,100%的学生获会计职业从业资格证书,40%的同学获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有的同学还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学生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高,2005级达45.7%,2006级达65.4%,2007级达27.5%,2008级达56.6%,计算机通过率达100%,。
学科优势
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学科:应用经济学和校级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介绍
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是由云南省学科办2011年9月批准立项, “应用经济学”于2012年由于学校批准成立为校级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为朱谷生教授。
本学科已经形成四个鲜明研究方向,分别是荀关玉教授负责的“国民经济学研究方向”、朱谷生教授负责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杨筠教授负责的“区域经济学研究方向”,孙健灵教授负责的“民族经济学研究方向”,在明确学科定位、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学术梯队、打造学科团队,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力度,形成跨学科、跨院系、跨行业的学科建设模式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术影响不断扩大。
“应用经济学”优势特色学科现有32位教师,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助教5人;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博士和在读博士5人,硕士25人。2011年来,学科组成员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5项,主持省级课题8项,厅级课题8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了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了15篇相关论文,其中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大型文献全文转载或摘要。学科组成员获两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学科带头人荀关玉教授、朱谷生教授、杨筠教授、孙健灵教授等被云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
专业特色
会计学专业特色
经济与管理学院项在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调查界定了地方院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中级层次的学科应用型人才。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厚实的学科知识素质、熟练的会计工作技能、较强的复合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彰显的个性特征五种能力。构建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学科知识素质模式,包括学科基础素质、专业基础知识素质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构建了会计工作技能素质模式,包括“簿记和对外报告”技能、“审计”技能和决策支持技能;构建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复合能力模式,具体构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模式,构建提高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的非专业素质,包括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构建了提高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提高学生的经验素质、经历素质和成果素质;构建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个性特征模式。
形成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平台。主要包括在传统课堂中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程网站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在会计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室培养实践经历;在实习基地完成职业胜任能力的实践培养;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通过课外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计划大赛、会计知识大赛、科学研究中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构建了应用型培养模块。依据应用型会计人才职业胜任能力培养规格的要求,将培养模块划分为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经历模块、技能模块和个性模块。采用这种多层结构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实现应用型会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
构建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教学途径、训练途径、教育途径等三个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特质。具体方法为:教学途径——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习教学”四位一体的互动教学模式; 训练途径——开展知识能力大赛、案例大赛、综合实训练和沙盘模拟等竞赛;教育途径——通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创业大赛等“隐性课程”等进行培训,实现培养目标。
构建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具体的课程可由通识类、会计专业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会计专业方向课、会计职业能力训练课、综合实训课和专业任选课七大模块的课程组成,每门课程都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重要渠道,我们根据本科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职业生涯认识能力、簿记及对外报告能力、审计能力、基于决策支持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了课程实践、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每门课程都制定了实践大刚并严格执行;从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出发,构建了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包括会计学专业导论、职业礼仪与形象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和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训练等;同时还构建了建立了实习基地,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主要与曲靖东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曲靖云东会计师事务所、曲靖工商技术职业学校等单位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最大限度解决了学生的校外实习。
构建设了会计综合实验室(手工)和会计综合实验室(电算化)和网上实验体系。建立东盛房地产、吉玛特等十多个会计实践基地,形成了完善的实践实训体系,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良好条件。
以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理念,构建了系统的课程改革体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院经济学教学团队立项为云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立项为云南省精品课程,罗伟老师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会计学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教改项目获得了省教育厅立项,龚云虹老师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培养设计性实验”的课题获得了学校立项,学院的会计学老师都获得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是学校的优质课程。
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教师队伍体系。专业负责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两个,罗伟老师、向增先老师、董晓梅老师、段辉老师从事过会计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聘请了云维集团总会计师缪和兴等兼职教师。
建立了一个资源平台。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整体角度出发,系统构建了会计学实践教学平台,做到课程衔接、层次递增、内外联通的创新型会计学实践平台,初步建成了立体式的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达成了以校园网为载体的,集成课内实训、校内实训、综合实践、校外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子系统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
形成了一种运行机制。根据应用型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了会计学专业的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规格、平台、模块、途径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提出了“传统教学组织+综合实训+综合实践+双导师指导”的培育体系运行形式,学生可在该运行形式下进行柔性培养,这是人才培育机制的重要创新。
通过应用型会计人才模式的实践,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构建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在共青团云南省委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中,学院学生获得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创业计划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二项三等奖,在《商业时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非职业素质高,100%的学生获会计职业从业资格证书,40%的同学获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有的同学还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学生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高,2005级达45.7%,2006级达65.4%,2007级达27.5%,2008级达56.6:%,计算机通过率达100%。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实践教学活动彰显专业特色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应用素质。围绕培养目标,我们从构建合理的理论素质、应用素质和创新精神出发,积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依靠和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优化实践教学,开展一系列活动:开设了职业礼仪与形象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ERP沙盘实训、工商管理综合实训;到实践基地实践;请著名工商管理人士到校进实际指导等;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大赛活动,通过创新性实验和实践项目与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通过调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弥补和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缺陷,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教学内涵。经过实践与努力,逐步形成以“理论教学一实践教学一专业见习、实习(实训)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学生应用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由于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应用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008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资格证、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取得了优秀成绩,研究生考试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学生在大学生科创活动、创业计划大赛、ERP沙盘比赛、市场营销大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说明学生的应用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说明我们的教学质量比较高,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可行,办学特色,专业发展特色初步形成。
师资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学院围绕“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两年来学院共组织师资培训50余人次;大力支持和鼓励年轻教师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学院专兼职教师35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0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较为合理。2009年6月,学院被评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
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持和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项,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8部,共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100多篇发表于核心期刊、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学院网址
http://jjglxy.qjnu.edu.cn/
招生宣传员
段老师13987451225
咨询电话
0874-8998652
10.咨询QQ群
178680071
培养目标
(1)会计学专业:培养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管理、经济、金融及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会计实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
(3)经济学专业:培养具有经济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的,熟悉并掌握经济学、银行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理论及有关经济管理知识,熟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及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同时要掌握现代企业的经营方法和实务以及相关经济应用工具,能够独立地处理各种经济业务和从事各种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4)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方向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品经营、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开发、广告创意策划、营销预测、营销财务会计等业务及本专业教学、科研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