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018美术学博士招生目录

[复制链接]

70

主题

81

帖子

3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15:5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130400 美术学




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上海大学美术学专业是2006年国家批准的上海市第一个美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上海市首批设立的教育高地。2011年国家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8名,拥有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骨干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成员长期从事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学术力量雄厚,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近三年,该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42项,其中国家项目10项,科研经费3000多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共90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5项,省部级奖60项。本学科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艺术院校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本学科在美术学理论研究、比较分析以及社会功能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美术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世界美术史论、中国美术史论、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教育研究等),美术创作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城市公共艺术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公共艺术、视觉文化、数码艺术研究、文化遗产研究等)。本学科旨在培养艺术学科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创造性的、独立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美术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 美术理论研究

02 美术创作研究

03 城市公共艺术研究



二、指导教师

01方向:陈平、罗宏才、曹意强(本年度不招生)、李超(本年度不招生)、张长虹(本年度不招生)、徐建融、潘耀昌、张晓凌、丁宁、邵大箴、郑工、尚辉、苏金成

02方向:章德明、浦捷、姜建忠、罗中立、庞茂琨、徐芒耀、卢辅圣、刘健、薛永年、史国良、唐勇力、萧海春、施大畏、张海平、王建国(本年度不招生)、罗小平(本年度不招生)、杨剑平(本年度不招生)、曾成钢、姜陆、Ingrid Ledent

03方向:潘力、汪大伟(本年度不招生)、翁剑青、金江波



三、招生人数:见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四、考试科目

英语 或 日语 或 俄语 或 法语 或 德语 (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专业基础

综合考核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陈 平(男),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博士。专业:美术学。主要研究领域:西方美术史论、西方建筑史论、美术史学史;已经完成的科研与教学课题有:国家艺术科学项目“西方建筑理论的历史”、上海市高等学校教育高地建设子项目“西方美术史学史”、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建设项目“世界美术史”等。学术成果有:专著《李格尔与艺术科学》(2002)、《外国建筑史(2006)、《西方美术史学史》(2008)等;译著有《西方中世纪艺术史》(修订版,2006)《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2001)、《美术学院的历史》(2003)、《古典艺术》(合作,2004)等,并有多篇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联系方式: 66133892,传真:66133764,E-mail:cp1019@126.com




罗宏才(男),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考古专业,获学士、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中心决策咨询基地艺术市场研究工作室专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科技创新项目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中国玉雕研究院院长,日本国学院大学兼职研究员,《收藏》杂志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陕西艺术品交易所有限公司艺术品发行审核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航海博物馆文物鉴定专家评审库专家,中国艺术金融数据库平台建设专家,西安美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研究员;陕西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广东美术馆、常熟博物馆等博物馆特聘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艺术产业、艺术市场、艺术品流变史、美术考古等。主要培养美术考古、艺术市场两个方向的硕博研究生。策划重要学术论坛、展览项目30余项,主持国家级及省级重要课题10余项,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探寻碑林名碑》、《中国佛道造像碑研究》、《西部美术考古》(主编)、《慈恩印象》、《从中亚到长安》(主编)、《卢是艺术年谱长编》、《陕西考古会史》、《西部美术考古史》、《佛教艺术模式与样式》等著述20余部。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术一等奖等。

联系方式:021-66138212, E-mail: lhcshu @163.com




徐建融(男),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文学硕士。专业:美术学。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美术史、书画鉴定、艺术市场。《大辞海》美术卷主编,上海文史馆馆员,九届十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美术史论家、书画鉴定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九四九年生于上海。一九八0年毕业于上海师大物理系。一九八四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师承王伯敏、谢稚柳等先生。工诗文,擅画山水、花鸟,长期从事美术史论研究、书画鉴定和美术教育工作。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二00一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美术学文库·美术人类学》获2001年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三等奖。其他专著和画集有《中国绘画》、《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毗庐精舍集》、《徐建融山水花卉扇册》、《徐建融山水花鸟图册》等一百五十余部。获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新闻出版社总署“中国图书奖”、“中国艺术图书一等奖”、“中国艺术图书三等奖”、“中国辞书一等奖”、“中国艺术图书提名奖”等。多次参加中国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演讲论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

联系方式:021-66134153E-mail: Luwei8585@163.com



潘耀昌(男)教授,专业:美术学。主要研究领域:公共艺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化部艺术司“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015年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顾问,《辞海》、《大辞海》编辑委员会分科主编,曾获上海市高等教育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要学术成果:《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水彩画观念史》、《走出巴贝尔》、《外国美术简史》等以及译著多部;完成国家社科和上海市教委研究项目多项,其中包括市教委公共艺术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20 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等。

联系方式:021-56730681, E-mail yaochang@shu.edu.cn



薛永年(男),特聘教授。先后任聘为文化部博士生导师评审委员会委员,美术学通讯评审委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画院美术史论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宋元明清美术史、中国书画鉴定与鉴藏史、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主要教学情况:宋元明清美术史、中国书画鉴定概论、中国画论、中国晋唐书法理论、专业写作(本科生课程);中国美术史学史、中国书画鉴定研究、中国文人画史、美术史方法论(研究生课程)。主要科研项目:担任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原始社会至魏晋南北朝卷》副主编(已结);参加“艺术学科85国家重点项目”王朝闻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工作,为课题组成员,全书编委,清代卷主编;担任中美学者合作项目《1840——1930上海画坛研究》中方负责人(已结题);担任第一责任人主持国家95艺术学科重点项目《书画鉴定方法研究》(已结题),研究成果出版《名家鉴画探要》;担任北京市优博项目《清代北京书画鉴藏史研究》第一责任人。出版专著及编著有:《华嵒研究》、《王履》、《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与薛锋合作)、《晋唐宋元卷轴画史》、《巨匠华嵒》、《巨匠李鱓》、《巨匠任伯年》、《清代绘画史》(与杜娟合著);《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原始至魏晋南北朝卷》(张安治主编,本人任副主编主持魏晋南北朝部分)、《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本人撰写隋唐部)、《世界美术史》(朱伯雄主编,本人撰写中国五代宋部分)、《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教材,本人主编自撰明清部分)、《扬州八怪考辨集》、《昆仑堂藏画集》、《筚路蓝缕四十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论文选》(与王宏建共同主编)等;文集《书画史论丛稿》、《横看成岭侧成峰》(古代美术论文集)、《蓦然回首》、《中国美术理论批评文丛•薛永年卷》。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有:《扬州八怪的款题与印章》刊于《中国书法》;《宋代画院研究序》刊于《美术研究》;《灵山秀水梦江南——刘云山水画的跨越式探索》刊于《美术》;《文心托妙想简笔泻真情——观曦林写意画书后》刊于《美术》;《城市山水与生态家园》刊于《美术》;《手札与面目——齐白石“日常书写”的启示》刊于《中国书法》;《语言方式的别开户牖——吴山明的淡宿墨人物画》刊于《新美术》;《发展国画与研究国学》刊于《美术》;《精心与突破——评第12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刊于《美术》;《中国梦与美术建设》刊于《美术》;《穿越幻境——姚鸣京的山水画》刊于《美术研究》;《写生与新传统》刊于《美术》;《是觉得宴享心灵的逍遥——杨正新的新水墨画及其启示》刊于《美术》;《生命之境笔墨之歌——杜滋龄的水墨人物画》刊于《美术》;《土山清夜一灯红——缅怀王逊先生》刊于《美术研究》;《在跨界互鉴中前进——孙维国的画》刊于《美术》;《书画鉴定方法浅说》刊于《中国书法• 书学》;《树文化自信彰民族精神——中华历史文明题材美术创作的收获》刊于《美术》等。多年来参加重要学术会议与国家交流讲学有:自2004-2013每年应邀出席澳门艺术博物馆主办的明清书画专题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并任分场主席;2016年作为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庭院与园林》分享会中方主席与法国主席共同主持分会。策划并主持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作主题发言:2012年的“美术理论与文化强国”研讨会,发表论文《美术理论与文化自觉》;2013年的“生态山水与美丽家园”学术研讨会,主持研讨并发表论文《城市山水与生态家园》;2016年的“艺术与人文”研讨会,担任总主持,发表演讲《人品诉求与工匠精神》等。

联系方式:021-66134153E-mail:xueyongnian1@126.com



张晓凌(男),特聘教授,《中国美术报》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美术发生学。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讲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古代绘画史、当代美术批评与策展等硕士、博士课程。将于2017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美术史》项目以中国现代性的独特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国现代美术150余年之历程,项目历经十余年。发表主要论文有:《历史的审美叙事与图像建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论纲》;《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体系的重构》;《历史的审美叙事与图像建构》;《荆浩国际学术论坛文献集论文集》;《笔墨新体与中国画现代性建构》;《生活的史诗——近观刘大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历史的审美叙事与图像建构》;《跨文化的对话——写在张江舟、哈特曼艺术交流展之际》;《涅槃的景观——邹明的当代水墨路径》;《徐悲鸿与刘海粟的世纪恩怨》;《云峰有约——刘云中国话作品展》;《新史家的慧识》、《油画民族化与文化自觉》;《厚土上的精神狂欢节——李晓柱与中国画传统探索》;《重审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问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杨晓阳的绘画实践与美学构想》等。参加重要学术会议有:2008年在“2008年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主题为:《四川“5•12”大地震与当代美术创作》的演讲;2010年主持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研讨会;2011年主持“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中国国家画院30周年院庆学术论坛,并演讲“返回东方”;2012年主持“走进延安-国家画院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主题活动”座谈会;2012年主持“全球化时代的艺术品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并演讲“文化产业与当代艺术创作”;2012年担任以“艺术的未来与现实”为主题的“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策划委员;2012年主持荆浩国际学术论坛暨“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2013年主持“多元化时代的台湾美术”论坛;2013年主持“游观智慧——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践”学术专题研讨会;2014主持第四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丝绸之路•汉唐精神与中国美术发展战略峰会;2015年主持以“记忆与梦想”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在哈佛大学做主题为:《丝绸精神的复兴与视觉重构》的演讲;2016年担任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九分会场的中方主席,并作总结演讲;2016年主持“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归国汇报展”学术研讨会;2016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参加列吉斯坦神学院“列吉斯坦神学院历史与遗迹保护”的研讨活动;2016年主持“水墨东方——中国当代水墨意大利展研讨会”。2016年在北京恭王府的《艺道日新——张晓凌师生作品展》。

联系方式:021-66134153; E-mail: zgxdmss@163.com



丁宁(男),特聘教授;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杂志编委;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基地( Institute for China-USPeople-to-People Exchange)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书画家》编委;教育部美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国美术史协会《美术史评论》杂志编委会成员;《中国画学刊》编委;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杂志编委;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评审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美术史论美术心理学。主要著作和论文有:《美术心理学》(1994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ISBN 7-5318-0191-4/J,22 万字,270 页);《绵延之维—— 走向艺术史哲学》 (1997 年,三联书店 , 三联 · 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ISBN 7-108-01038-0 ,368 页 );《西方美术史》(2015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24689-4,59.7 万字,558 页);《视远惟明——感悟最美的艺术》(201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ISBN 978-7-5190-2185-6,39.3 万字,379 页);《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2016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1-27458-3, 42.4 万字,391 页)(1)论美术的心理功能,《文艺研究》,核心刊物(1992 年 1 期,第 132—144 页);论美术的心理功能,《文艺研究》,核心刊物,(1992 年 1 期,第132—144 页);寻求危机的消解——当代西方艺术史学一瞥,《文艺研究》,核心刊物(1995 年 1 期,第 128—149 页)。
Verbal Above Visual: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J. Elkins ed., Visual Cultures, Intellec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 ISBN 978-1-84150-307-3, pp. 71-82.
Suddenly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in Transformation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2008 Summer Olympic Games, in Hans Belting et al eds., Global Studies: Mapping Contemporary Art and Culture, Ostfildern: HatjeCantzVerlag, SBN 978-3-7757-2407-4, 2011, pp. 208-222.
Artistic Tropes: Some Cases of Mutual Chinese-American Influence,in East-West Interchanges in American Art,A Long and Tumultuous Relationship, eds., Cynthia Mills, Lee Glazer and Amelia A. Goerlitz,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Scholarly Press , 2012 , ISBN 978-1-935623-08-3,
pp.190-203.
主要的学术和教学获奖情况:1991 年,论文《论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1995 年,专著《美术心理学》获中国美院优秀作品成果奖。1996 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项目基金;专著《美术心理学》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1997 年,获浙江省教委授予的“优秀教师”称号;专著《美术心理学》获浙江省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1998 年,专著《接受之维》获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首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著奖。1999 年,论文《论艺术史的作品观念》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暨《美术观察》杂志社主办的“首届美术学(论文)学术奖”一等奖。2002 年、论著《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获“2002 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著作奖”。2005 年《西方美术史十五讲》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在北京大学第十一届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中获“十佳教师”称号(得票数第一)。2006 年,专著《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7 年,获 2006 年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 年,专著《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9 年,专著《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获首届国家级“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13 年,获北京大学 2013 年度中国工商银行教师奖。2014 年,获 2013-2014 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15 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联系方式:021-66134153E-mail:dingning@pku.edu.cn



邵大箴(男),特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俄国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学科主编。研究方向:中西当代美术思溯、中西美术比较、西方现代艺术史。学术主张:中西艺术各有自己的体系,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源渊流长,民族特色鲜明,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进入近现代,在社会大变革思潮的推动下,又有新的拓展,取得了世界注目的成果。在学术上,.主张中国当代.艺术须在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扎根传统,吸收外来艺术营养,推进传统艺术的现代变革,探索中国艺术独特的现代道路。深入研究民族传统艺术的衍变历程,科学、辩证地分析西方现当代艺术探索的得和失,以开放和又不盲目的态度对待外来艺术的冲击。科研项目:中国 20 世纪美术史,文化部社科重点项目,本人担任主编,已于 2004 年结题,书稿现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待出版。著作与论文:《现代派美术浅议》、《传统美术与现代派》、《西方现代美术思潮》、《欧洲绘画简史》(合著)、《古代希腊罗马美术史》、《雾里看花·当代中国美术问题》、《西方现代雕塑十讲》、《艺术格调》《穿越中西—邵大箴美术论文集》、《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邵大箴》等。译著有《论古代美术》(德.温克尔曼著)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文艺硏究》、《美术》、《美术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许多有关中西美术史及理论思潮方面的文章。重要学术会议:1、第 1 一 6 北京美术国际双年展学术研讨会总主持;2、参加第 32 界世界美术史大会并提交论文和发言,任 2016 年在中国召开的第 34 界世界美术史大会筹委会主任;3、 1988-2012 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召开的历屆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总主持;4、参加2016 年在巴黎举办的中国油画国际研讨会,并提交论文和作专题发言。教学情况:本科生课程:西方美术史、20 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生课程:中外美术比较、中国当代美术思潮。

联系方式:021-66134153E-mail:shaodazhen@163.com



郑工(男),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美术理论与批评。教学情况:硕士生课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美术原理。博士生课程:中国现代美术思潮。学术主张:长期专注于视觉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中外艺术交流的考察,其研究成果见于国内外重要的专业期刊、著作中。近几年的研究在于欧洲 16—17 世纪巴洛克时期与中国明、清的文化艺术交流,其中论文: Elegant strategy:Jesuits’ Atlas and their Confucian connoisseur in late Ming Dynasty 入选并参加 2012 年 7 月 15 日《第三十三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德国〃纽伦堡》—— On Religions and their Objectivations as seen from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主题的特邀发言。目前主要致力于人文地理、视觉艺术和古物方面,考查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模式及视觉体验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与作用。学术成果:项目:1. 2012-2015 年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欧洲科学对明代地图艺术的影响》,项目代码:12ZS096。 2012-2013 获得上海大学重点通识课课程建设项目,项目已经启动。 2. 2010 年 12 月-2011 年 6 月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负责《欧亚大陆铁路发展与中国丝绸之路的当代功能》课题的文献综述研究(已结题)。论文:1. 美术观察 2012 年第 3 期:《鉴赏家与制造神话》2. 美术观察 2011 年第 9 期:《观赏与策略——巴洛克时期荷兰绘画中暗盒的使用》(艺术类权威期刊),获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11 年第 6 期全文转载。3. 美术观察 2011 年第 2 期《:17 世纪地图东传与维米尔画中的地图》)4. 美术观察 2010年第 11 期:《多元化、世界性与人文视野》5. 美术观察 2010 年第 4 期:《天体的赋格—维米尔绘画图像中的音乐主题》6.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12 期《文化史中的艺术史》7.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1 期《维米尔家世考疑》8. 《荣宝斋》2010 年第 06 期维米尔绘画图像中的音乐主题。多年来参加重要学术会议:1. 作为大会发言人参加 2012 年第 33 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 2012,德国•纽伦堡。本人提交论文:《 Elegant strategy : Jesuits ’ Atlas and their Confucian connoisseur in late Ming Dynasty》入选世界艺术史大会 CIHA 2012 in Nuremberg会议。2. 2012 年 3 月受邀参加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水墨论坛,主题发言论文:《The Outline of Boundaries》。 3. 2011 年 5 月,受邀参加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Henry Luce Foundation)和中国美术学院主办、“西方艺术与艺术史”杭州高级工作坊。4. 2011 年 11 月 1 日至 5 日受邀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主办“贡布里希纪念讲座”国际学术研讨会。 5. 受邀参加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年会,2011 年 10 月 28 日南京。主题发言论文:《维米尔家世考疑:一种文化地图的方式》收录会议论文集. 6.受邀参加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年会,2012 年 11 月 25 日中央美院。主题发言论文:《科学,舆图与文人印像》收录会议论文集。2013-2014 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高级访问学者。

联系方式:021-66134153E-mail: gongarts@163.com


尚辉(男),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博士。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评协理事,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专家,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展委员,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案评审专家,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首师大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当代美术理论与批评,艺术策展与管理。学术主张: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政治与学术相互交织的 20 世纪,形成了这百年中国美术独特的艺术演进样貌,如何客观公允地站在国家艺术的立场来研究这个时代的中国美术,是当代美术史与艺术理论探讨的重要学术课题。这其中包括从艺术实践角度而形成的当代中国美术理论、中国美术基本价值观与发展观,我的学术主张正是从对这些问题的美学思考、理论阐释而产生并建立的。学术成果:著述:1.《20 世纪,一个民族的审美视野》(当代艺术批评家丛书,21 万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8年 3 月出版);2.《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当代美术批评家文库,43万字,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9 年 3 月出版);3.《之间——穿越历史的审美叙述》(当代美术批评家文库,48 万字,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3 年 4 月出版);4.《困扰与重建: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45 万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年 5 月出版);5.《松江画派》(画派研究丛书,2002 年 11 月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12 万字);论文:1.《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约 12500 字,原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 6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造型艺术》杂志 2007 年 5 期转载,核心期刊);2.《从笔墨个性到图式个性——20 世纪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及价值观念的重构》(14000 字,《文艺研究》杂志 2002 年第 2 期发表,核心期刊);3.跨越世纪的门槛——当下版画的问题与思考》(11000 字,《文艺研究》1997 年第 6 期,《造型艺术研究》1998 年第 1 期转载,核心期刊);4.笔墨与造型的世纪审断——20 世纪水墨人物画的更生与历练》(13000 字,《美术》1999 年第 12 期,核心期刊)《意象油画百年》(约 32000 字,原载《中国意象油画》专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5年 5 月出版,收录《新时期中国油画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出版,《美术》杂志 2005 年第 6 期转载);参展:版画《诞辰的音符》(1987 年,建军 60周年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版画《那遥远的一丛梅》(1987 年,建军 60 周年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研究课题:《人民的艺术——中共美术史研究》(2016,国家广播电影新闻出版总局,中国文艺原创出版精品工程项目);获奖:论文《以人民为主体的艺术社会学探索——《讲话》精神及党的美术主导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014 年获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一等奖;论文《区域地貌与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及流派》,1994年获由中国社科院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奖三等奖;论文《开创人类艺术史的新篇章——中共对于建立与发展人类新型艺术形态的探索》2012 年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论文《壮阔与崇高——新时期新疆题材美术创作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成就》,2014 年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版画《诞辰的音符》1987 年,获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建军 60 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最高奖)。

联系方式: 010—65952480;E-mail: shanghui328@163.com



苏金成(男),东南大学文学(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博士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书法工作室精英班与学术理论班成员。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与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导师、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学术助理、东方智库专家委员、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艺术史论、中国书画理论与创作、宗教美术与美术考古、公共艺术与视觉文化。主持及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批准号09DF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研究及其数字化应用建设》(批准号 09YJA760054)、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研究》(批准号 2009XW0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藏敦煌文献书法研究》(批准号 10YSC009)、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重点)《中国画院史》(批准号 10AF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水陆画的艺术特征研究》(批准号 10YJC760060)、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敦煌书法研究》(批准号 11CF107)、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四川美术史通俗读本》、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西藏佛教造像业史研究》(批准号15BF06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水陆画与“三教合一”思想研究》(批准号16BZJ009)。
出版专著及编著《从传统到当代——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美术的文化诠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澄明之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中国现代书法 20 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香港东方艺术中心、2006)。合作译著《美国设计专业基础课目完全教程(丛书名:美国艺术与设计专业品牌教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在《美术》、《中国书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广州美术学院学报—美术学报》、《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东南文化》、《艺术百家》、《佛教文化》等学术期刊、辑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论文参加中国现代书法 20 年学术研讨会、江苏省 2008 年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民俗艺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 中国书法艺术国际论坛、第六届海峡两岸高校名家邀请展与书学论坛、2016 上海书学研讨会、2016 中国南京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等学术论坛。
作品参加翰墨草原——中国青年书法家邀请展(内蒙)、文心画意——美术学博士中国画邀请展(北京鲁迅博物馆)、象外之意——中国优秀画家特别展(日本东京)、问道丹青——美术学博士绘画邀请展(南京金陵美术馆)、京晚之光——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镇江博物馆)、书为心画——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第二届)精英班、学术理论班结业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燕园雅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书画展(北京大学图书馆)、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项目“传承与嬗变:墨韵米兰世博艺术展”(米兰世博馆)、“蓝天野草”第八届生命艺术现象学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昆廷)、传统与创生——现代中国艺术与世界遗产特别展(日本札幌市)、第六届海峡两岸高校书法名家邀请展(四川大学美术馆)、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美术作品展览(新疆国展中心)、2017 中坦书画艺术展(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博物馆)等展览。

联系方式:66134153E-mail:art3@163.com




章德明(男),教授,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专业:美术学。主要研究领域:架上油画研究及理论。主要成果: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1991年获“建党七十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二等奖、上海美术馆收藏、1999年获“时代风釆---上海解放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2007年获“科学与艺术优秀作品奖”。 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1990年《中国油画精品展》、1993年《上海现代艺术展》 1994年《第二届中国油画展》、 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油画展》、1998年《98上海百家艺术精品展》、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2001 年《上海当代艺术德国汉堡展》、2003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上海展》、2004年、2009年《第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海展》 、2009年《上海著名美术家作品展》、2011年《人文江南--吾士吾民系列油画邀请展》、2001、2005、2009、2011上海美术大展》等美术大展, 1997、2005年举办个人画展。199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承担項目: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构建上海市美术类专业招生统一考试体系》、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上海市高校招生考试--美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建设基地》、上海文化基金会资肋项目《重大题材“长征系列”大型历史油画创作》 、历史题材油画创作项目《风潮云涌》、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项目《青年的觉醒--团中央旧址》。主要学术著作:论文《加强艺术基础教育.发挥学生艺术个性》、《文明与传统》、《被维米尔小画感动》、《传承经典——油画教学的点滴感想》。主编 《色彩的记忆——油画系教学与作品》 、《油画修复研究》、《感悟长征精神——长征系列创作》。出版有《章德明油画作品集》、《上海美术家画库第十卷.章德明》,《美术高考评析》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委会委员。

联系方式:021-66133715E-Mail:deming1115@126.com



浦 捷(男),教授,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文学硕士。专业:美术学。主要研究领域:(1)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 (2)当代艺术油画形态研究 (3)当代艺术装置形态研究。 个人基本情况:13次作为访问艺术家在欧美和亚洲进行艺术考察和学习。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200多次,作品主要收藏地欧美和亚洲。专著有:《当代艺术问答》、《为什么是当代艺术》、《承载历史的艺术之旅》。其中《当代艺术问答》于2011年被澳大利亚ACAF艺术基金会买下全球英文版权,并于2012年全文翻译出版。发表学术论文13篇。主要展览:《两个时间/一个世界-浦捷个人展》2014年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看得见/看不见-浦捷个人展》2013年香港俄罗斯当代艺术画廊、《重塑时空-浦捷个人展》2011年香港澳洲亚仙艺术中心、《向前看/向后看-浦捷个人展》2009年北京今日美术馆、《双重视觉-浦捷个人展》2009年日本东京现代美术馆、《改变-浦捷个人展》2003年上海香格纳H空间、《见证与记忆-浦捷个人展》2002年英国伦敦证券交易中心、《浦捷.COM-浦捷个人展》2001年德国驻沪领事馆、《让我们一起玩-浦捷个人展》1996年上海美术馆,等17次个人展。 主要群展:2014、2012、2011、2010年,新加坡国际当代艺术展。2013、2012年中国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展。《中德韩当代艺术展》2013年韩国釜山。2014、2013、2012、2010年法国菲亚特当代艺术展。2013年、2011年香港当代艺术展。2013、2012、2010、2008、2007、2005、2003、2002、2001年瑞士巴塞尔当代艺术展。2013、2012、2010上海当代艺术展。

联系方式:021-6613 3843;E-Mail:ispj2006@126.com



姜建忠 (男),教授,专业:美术学。主要研究领域:油画创作及理论。主要成果: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1988年获第二届上海青年美术作品展油画大奖;获《上海2001年美术大展》油画三等奖;2003年获《北京国际双年展序列展——中国十大美院教师作品展》学术优秀奖(大奖);2005年获《上海美术大展》创意奖;2009年上海优秀文艺人才特别奖;2010年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奖;2007年作品《洋务运动》入选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上海高校系统唯一的入选教师。1998年举办个人画展;1990年中国油画精品展(香港),美国洛杉矶、芝加哥世界博览展;1994 年第八届全国美展;1995年上海市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2001年上海当代艺术赴德国汉堡展, 2002年《中国当代肖像艺术集粹邀请展》;2003年《第三届全国油画展》,《西安国际素描展》,术学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2006年上海油画雕塑院举办个人画展;2007《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西班牙瓦伦西亚当代博物馆学术邀请展,2009中国重大历史题材全国巡回展,2010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学术邀请展,学术讲座。中国当代五十位中国艺术家作品巴黎邀请展。主要学术著作:论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思考》、《答谭根雄先生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思考的商榷》、《漫谈减肥与后现代》、《姜建忠论素描》、 出版有《中国油画领军人物姜建忠卷》,《素描新概念》、《姜建忠个人画册》、《姜建忠江南制造局个人画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

联系方式:021-66133715;传真:66133715;E-mail:JJZHO8888@sina.com




罗中立(男),特聘教授,原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五届全国高校名师,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在创作主题上,植根本土,情系农桑。在三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坚持用画笔描绘农村,赞美农民。在创作语言上,注重中西融汇,探寻一种不同于西方前卫、也不同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全球化语境下,以自身的坚守、传承与创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范例。在博士培养方向上,突出当代艺术全球汇流语境中的创作、理论及历史研究。招生方向:全球化语境下当代艺术创作研究。

联系方式:E-Mail: pangmaokun@hotmail.com



庞茂琨(男),特聘教授,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术创作研究。学术主张——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绘画意志的表达与社会现实紧密的关联起来,在我看来艺术不能仅仅从内部来观察,艺术必须要汇入到社会变革的潮流之中,成为时代精神呈现与反思的有力载体。在油画专业教学中,系统整理了古典油画语言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代中国油画教学与创作的基本经验,建立起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关于中国本土油画艺术的学术框架与教学体系,主张通过创作带动教学,在学院教学与艺术现场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品格与创新精神。专著《绘画的视觉秩序与观念生成》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出版、专著《油画语言》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9年出版、译著《水彩湿画法》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8年出版、教材《古典油画语言》西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教材《色彩基础教学》四川美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论文发表:《从纳西索斯到自拍:自我观看的屏与幕》发表于《美术观察》2017年第9期、《手稿的创作理路与视觉机制》发表于《美术研究》2016年第四期、《创作志:艺术学学科的学术文类与知识生产》发表于《美术研究》2014年第一期、《日常间离与图像自治》发表于《美术》2013年第八期、《差异的维度》发表于《当代美术家》2012年第一期。个展:2016“手绘之谜——庞茂琨手稿研究展”, 2015“迷宫:庞茂琨艺术中的视觉秩序与图像生产”,2014“觉知的重置——庞茂琨作品(2012-2014)”,2013 “浮世•游观——庞茂琨艺术展”,2010 “今日之神话——庞茂琨个展”。

联系方式: 021-66134153E-Mail: pangmaokun@hotmail.com


卢辅圣(男),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绘画研究。
学术主张:以切入文脉又不乏现代思辨特质的研究方式,探讨中国绘画传统的价值形态及其与人之间不断嬗变着的微妙关系。主要专著《天人论》,《中国文人画通鉴》,《中国文人画史》,《二十世纪书法史鸟瞰》《,水墨画与后水墨画》《,文化史中的潘天寿》,1984-2004年 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北京;1998-2016年 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2008年 “水墨新境”、“2008艺术中国”艺术展,德国、西班牙;2014年 “内在与外在:山水的转换”展览,美国斯坦福大学博物馆;2015年 “器·度”大展,北京故宫。主要个展:1990年 “茶·月·镜”,香港,出版个人画集《茶·月·镜》。2007年 “坐看云起”,上海美术馆,并出版个人画册《卢辅圣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2013年“视而非见:卢甫圣艺术展”,北京画院、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福建省美术馆、厦门市美术馆、大连中山美术馆,出版个人画集《卢甫圣》。2013-2014年 “知一知二之间:卢甫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常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并策划举办“存在与空间”学术研讨会,出版个人画册《卢甫圣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 “方圆:卢甫圣书法艺术展”,北京,出版个人书法集《卢甫圣书法集》。研究课题:董其昌研究,1989年,作为策划和主持人,邀约中、日、英、美、俄、澳等50余位学者到上海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董其昌研究论文集》,此会得到文化部批准。中国艺术大展,1997年,作为学委会副主任和编委会总编,举办了由15个分展组成达到空前规模的中国艺术大展,并出版15卷的《中国艺术大展作品全集》,该项目由文化部主办。中国书法史绎,2014年,作为主编,集合7人共同撰写并出版了300万字的新型艺术史著作,该项目列为新闻出版署十二五重点规划。

联系方式:021-61229007传真:021-61229015E-mail:fslu926@126.com



史国良(男),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家画院研究员、一级画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美院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写实水墨人物画。主要教学情况:线型素描原理、素描三要素、速写三步、速写四态、速写、慢写、摹写、默写、速写转水墨、传统笔墨的临摹、小品练习、水墨写生、创作(研究生课程)。近年来学术成果丰硕,参加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活动,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要自由还是重法则》、《再说写实人物画》、《再说李可染》、《速写三步》、《水墨人物画技法》、《再说画速写》、《丝路与思路》、《回忘红尘》、《悲欣交集》、《人物主义是艺术创作的主旋律》等。学术主张:坚持写实手法,现实主义,推广“徐将体系“教学方法,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提倡学生在打基础期间,打好基本功,大量画速写并与水墨结合,一手抓传统,一手抓造型,然后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创作上坚持以人文主义为创作的主旋律。

联系方式: 021-66134153E-mail:375861313@qq.com



唐勇力(男),特聘教授。学术兼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人民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创作。学术成果:作品参加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参加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国际国内各类型的美术作品展及学术研讨活动,举办个人画展数次,出版个人专著和个人画册 35 余种。主要著作与画册有《:厚德载物——唐勇力中国画教学理论文集》、《美术学院 30 年——唐勇力》、《唐勇力教学课稿》、《工笔画的写意性》、《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教学——线性素描研究》、《高等美术教育特色教材——唐勇力—素描—创作—写生三种》等。代表作品有:《木兰诗》、《大唐遗韵》、《敦煌之梦》系列作品。特别是历时三年创作完成的《新中国诞生》的工笔画,参加 2009 年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展览”,同时在全国十大城市巡展。并有学者提出《新中国的诞生》和 50 年代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异曲同工,获得国家领导人及广大群众好评,成为新时期历史题材创作的经典作品。在理论研究方向特别强调具有坚实的美术史和美学基础,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狠抓深度,开创个性,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两项重大课题:“写意性工笔画创作及工笔画写意性研究”和“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研究•线性素描”,撰写了论文 30 余万字,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提出了富有独到见解的认识和理论,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多年来,著述论文 50 多万字,作品被国内外各大美术馆收藏。学术主张:在当代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进行比较性研究。传统性与现代性研究是中国画演进的必由之路。两端深入、中西融合的课题式进行写意型工笔人物画创作研究、探索传统绘画语言与现代绘画语言融合与出新,把中国人物画向现代推进,开拓人物画自由创作的新空间。重要创作成果:2012 年接受国家博物馆委托再次创作《新中国诞生》,长 17 米,高 5 米。历时三年,2015 年 12 月完成,现已悬挂在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永久展出。教学情況:硕士博士生课程有中西绘画比较研究、素描与中国画、中国工笔画写意性研究、中国绘画史、中国画理论课程等。

联系方式: 021-66134153E-mail:2264349943@qq.com



刘 健(男),特聘教授,美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画学与书学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出版著作《中国画语言和表达(中国画技法丛书之一)》、《寄寓悠闲中的虔诚》、《形神之韵》、《挽人间气象——李震坚水墨人物画艺术探研》、《关于在我院建立发展性本科教学自评系统的思考》。 主要专业获奖:《亚洲文化考察活动与展览》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主要科研项目:《动画短片集锦》、《亚洲文化考察活动与展览》、《中国人物画传统研究》、《浙派人物画与二十世纪中国画变革》、《国际动漫产业研究》、《动画戏曲百集工程》、《“人物画浙军”系列学术活动》、《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二.七风暴》、《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巡视员,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联系方式:021-66134153E-mail: lilp999@126.com



曾成钢(男),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现代转化。学术主张:立足中国,关注传统雕塑,并积极吸收其养料,努力在创作实践中建立中国的雕塑形式语言体系。中国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是一个延续了几代人的研究方向,对他的研究将会加强这一重大课题的发展和推进。参展及获奖情况:2011 年《愚公移山》浮雕永久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北京)、《大觉者》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水木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参加“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参加“艺术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造型艺术教师作品展”、《山神》获芜湖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特殊荣誉奖(中国安徽)、《月光》第二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公共艺术大奖;2012 年穿越·曾成钢雕塑展(德国汉堡)、《莲》2012 中德文化年 “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我们同行》中国西湖第四届国际雕塑邀请展(中国杭州)、《大觉者》《梦莲》《鉴湖三杰》国博百年·中国百年雕塑展(北京)、《月光》获公共艺术户外雕塑学术奖;2013 年《大觉者》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济南);2014 年穿越·曾成钢雕塑展(瑞士 卢塞恩)、《恩格斯像》落成于德国乌波塔尔;2015 年《战友》马克思与恩格斯雕像落成于中央党校、《山神》参加“新东方主义美学”中国当代雕塑名家邀请展(中国厦门)、《山神》参加“我们在一起”2015 成都公共艺术季(中国成都)、《破晓》参加第七届中韩雕塑交流展(韩国首尔);2016 礼聚中华天下大同——中华民族大团结主题雕塑创作观摩展(北京)、《玄鸟》参加新丝路、新起点·首届“金乌之梦”国际户外雕塑邀请展(中国义乌)、《梦莲》参加呼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形塑(中国南京)、《莲》落成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展览策划:2010 年,第二届中韩雕塑作品交流展;2011 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水木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2012 年,中国芜湖·刘开渠奖第二届国际雕塑大展;2013 年,中国芜湖·刘开渠奖第三届国际雕塑大展;2014 年,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芜湖·刘开渠奖第四届国际雕塑大展;2015 年,中国芜湖·刘开渠奖第五届国际雕塑大展;2016 年,新丝路、新起点·首届“金乌之梦”国际户外雕塑邀请展、潮起东方•中国海宁百里钱塘国际雕塑大展、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芜湖·刘开渠奖第六届国际雕塑大展、第八届中韩交流展等。出版与发表:《中国雕塑》丛书河北美术出版社;《学院雕塑》丛书 1-29 辑江西美术出版社;《岸•首届学院雕塑展作品集》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作品集》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作品集》河北美术出版社;《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水木清华”国际雕塑大展作品集》哈尔滨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雕塑家曾成钢》故宫出版社;等。其他:1992 年,被提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艺术奖候选人;1998 年,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为上海龙华建设做出特殊贡献者”称号;1998 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2000 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2004 年,全国九届美展担任全国雕塑展区评委;2004年,全国十届美展担任全国雕塑评委;2004 年,策划并担任全国第三届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评委;2004 年,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5 年,被评为全国“四个一批”人才;2007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 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2010 年,获德国北方艺术展大奖;2011 年,获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先进个人;2011年,获《美术报》年度人物奖;2012 年,获得德国北方艺术展大奖、第 12 届全军美展评委、接受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专访。教学情况:本科生课程:素描、浮雕人体、雕塑创作实践。研究生课程: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现代转化。

联系方式:021-66134153E-mail:dsarts@126.com



徐芒耀(男),特聘教授。曾先后去往法国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深造,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巴黎国家高等装饰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造型艺术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美术学,主要研究领域:十七世纪英国学院派绘画,十九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绘画,十九世纪俄罗斯绘画,当代超现实主义绘画和大型历史画创作。三十多年来在上述的领域里经过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与教学方向:1、西方传统油画画材与制作方法探秘 2、中西方传统写实油画技法比较 3、中西方传统历史画理论与技法解析 4、俄罗斯传统绘画与西欧传统绘画的关系 5、写实绘画现代性研究。学术成果:1981 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作品《开拓幸福路》获二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1986 年第一届全国油画展,作品《我的梦》获优等奖(最高奖);1989 年中国水彩画杭州展作品《商务》获银奖;2006—2010 年 获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完成巨型作品《新四军——车桥之役》,该作品文化部颁发证书,获上海市 2009 年度上海文艺精品奖。获上海 2009 年文艺人才基金会优秀文艺人才特别奖。论文:《徐芒耀精品素描集》画册(江西美术出版社);文章《对于二十世纪现代油画艺术的思考》“新美术”杂志;文章《思索与磨砺》“中国油画”;文章《古典油画技法》“欧洲古典油画技法”文集;撰文《抉择与追求》“徐芒耀油画解析”画册;撰文《艺术是橄榄枝》“徐芒耀”画集;撰文《巴黎日记》“中国写实画派·徐芒耀”画册 “上海美术”杂志;译文《意大利画家弗朗赛斯科·代勒德拉右讲座》;《中国当代画家——徐芒耀素描集》画册;《二十世纪中国百年油画大集》八帧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 主编;《中国美术学院专业教师速写丛书——徐芒耀教授速写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重要学术会议:2003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造型艺术协会年会(希腊·雅典);2005 年 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教育美术研讨会第四部分 主讲 ;2007 年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徐芒耀素描展》研讨会上作专题演讲;全国第三届油画展学术研讨会演讲;2010 年与 2011 年(二次)受邀在中国美术学院做学术讲座;2009 年应邀在湖北美术馆做学术讲座;2012 年应邀在西安美术学院做学术讲座;2014 年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作学术讲座。

联系方式:021-66134153E-mail:xumangyao@sina.com



萧海春(男),特聘教授,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文史馆馆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和传承。学术主张:坚守笔墨语言,强调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必须通过对传统大师的笔墨经典进行系统的临摹与写生,“合参”与“重构”的方式来解读,实施有效的传承,在画届趋新成风,中国画趋于多元的今天,强调临摹、解读经典的意义,有补偏矫枉、打通古今的作用。论文:香港大业出版公司出版《萧海春画集》(1990 年);香港大业出版公司出版《二十世纪水墨画大系——萧海春画集》(1993 年);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萧海春画集》(200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深山问道》(2010 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锦绣石壁》(2011 年);上海美术馆“烟云自在”画展《萧海春画集》(2012 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烟云自在》、《性情中人》、《草木性情》三合一画集(2013 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历代经典:山水树石解析(宋代)》,共四册(2015 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海上名家萃英——萧海春画集》(2015 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历代经典:山水树石解析(元代)》,共四册(2017 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潇湘八景》山水画卷册(2017 年)。学术成果:美国古根海姆举办“五千年文明——现代部分”,《阴阳隔昏晓》参展、台北历史博物官举办“黄秋园、萧海春山水画展”(2004 年)、国家画院“海上清风——萧海春、朱敏联展”(2011 年)、上海美术馆举办“烟云自在”萧海春画展(2012 年)、杭州中国画双年展——长卷视界展(2012年)、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独占芳菲”花卉展(2014 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九峰三泖萧海春山水画展”(2015 年)、上海中华艺术宫将于今年八月中旬举办大型个展(2017 年)等。出版一系列著作:《萧海春画集》(1990 年)、《二十世纪水墨画大系——萧海春画集》(1993 年)、《萧海春画集》(2004 年)、《深山问道》(2010 年)、《烟云自在》《性情中人》《草木性情》三合一画集(2013 年)、《林烟洗尘——萧海春经典解读》(2014)、《历代经典:山水树石解析》共四册(2015 年)、《海上名家萃英——萧海春画集》(2015 年)等。

联系方式:021-66134153E-mail:1147591520@qq.com



姜陆(男) ,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版画艺术创作研究。学术主张:强调在推动中国版画艺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力足在本民族艺术传统的自信之上,尽可能开阔视野,多方汲取不同国度的文化精华,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艺术,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气派和完美形式的版画作品。主要教学情况:当下的中国版画(研究生课程)。近年来学术成果优秀:1999 年作品获中国“鲁迅版画奖”,版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为国内外重要美术馆、美术机构收藏。发表主要论文有:主编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精选教材(版画教程)(2006 年)、《山城感受版画风——第二十一届全国作品展评审随记》(2015 年)、多篇文章散见于重要版画展览图集中。主持并参加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活动:近年来历次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审及学术研讨、历次观澜(深圳)国际版画双年展学术研讨、中国美院主办的国际版画会议、波兰华沙国际版画三年展评审和学术会议等,上述学术活动中多为会议主持并做主题发言。

联系方式:021-66134153E-mail:lu.jiang36@aliyun.com



施大畏(男),特聘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文联委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术成果:《施大畏画集》、《上海中国画院画家丛书·施大畏》、《施大畏》、《施大畏——二十一世纪主流人物画家创作丛书》、走进画家·施大畏》、《名作鉴藏·施大畏图册》《、局部作品 123》《、永生——皖南事变 1941.1.14 创作纪录》《、局部作品 456》、《欲望·梦想——施大畏和他的朋友们》。1981:作品《我要向毛主席报告的》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作品《亲人》参加第六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赴京展览。1986:赴意大利米兰举办个人画展。1988: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1989:作品《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质奖。1991:作品《1941.1.14·皖南事变》获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70 周年美术作品展”铜质奖、上海地区美术作品展一等奖。1994: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他们与她们”。作品《国殇》入选第八届中国优秀美术作品展。1996:作品参加“水墨延伸——国际艺苑人物画邀请展·北京”1998:作品《老乡》入选文化部“中国五千年文化”展览,赴美国、西班牙哥根海姆博物馆展出。1999:作品《上海,您早》参加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参加“水墨延伸——全国人物肖像邀请展·北京”。2000:“施大畏作品观摩展”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2001:作品《开天》获“庆祝建党 80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02:作品参加由政协上海市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协办的“上海当代优秀作品展(上海展区预展)”。作品参加由全国政协举办的“上海当代优秀作品展”,赴京展览。2004:创作《长征系列——生》,参加“第十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赴京展览。2005:作品《不灭的记忆——南京·1937》参加“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2005 上海中国画院年展”。2006:作品《后羿的故事》参加“和谐·空间——2006 上海中国画院年展”。2007:《长征系列——生》在美国纽约切尔西艺术博物馆举办“春华秋实·上海中国画院藏画展”。2009:5 月,与施晓颉合作完成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永生——皖南事变 1941.1.14》7 月,创作中国画《长征系列 No.3 湘江血·涅槃》并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12:12 月,与施晓颉合作完成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第二期)作品《洗礼——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联系方式:021-66134153E-mail:my13@department.shu.edu.cn


张海平(男),教授,英国文学艺术硕士,专业:美术学。主要研究领域:雕塑艺术研究、公共雕塑艺术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雕塑作品入选国内重要美展: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第六、七、八、九、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三、四届全国体育美展,97中国艺术大展和第二、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展。同时作品参加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丹麦、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的艺术作品展览。主要获奖作品:雕塑《白求恩》获全国美展铜奖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设立的第二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优秀成果奖”、雕塑《展望》获上海市美展“优秀奖”、雕塑《银枪闪烁》获体育美展“优秀奖”被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雕塑《怀抱》获上海市美展“优秀奖”,《飞翔》获香港奥运畅想美术大赛“优秀奖”。公共雕塑的获奖作品:《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设计方案》获全国设计方案“二等奖”、《奋飞》获上海40年城雕评选“优秀奖”、《飞虹》获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设计方案“一等奖”、《龙华烈士陵园主题雕塑》获全国设计方案“二等奖”和上海市重点工程“荣誉奖”、城雕《达芬奇》获上海市住宅雕塑评选“优秀奖”、《孙中山铜像》获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评选“优秀奖”。主要学术论文:《商业雕塑的协调与谐谑》、《现代公共雕塑的公共性》、《现代金属焊接雕塑艺术语言的探索》、《走向新空间—论安东尼.葛姆雷艺术的公共性》、《艺术与金属的对话》、《浅谈西方城市公共雕塑的文化与艺术形态》。出版有:《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張海平作品集》、《美术家張海平》、《張海平雕塑作品集》、《张海平艺术创作状态》。1997年与2011年度荣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

联系方式:66133635传真:66133164E-Mail:zhanghaipingcn@qq.com





潘力(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曾留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获美术学硕士学位;曾任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日本美术、公共艺术和当代美术。出版专著:《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浮世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年。获 2008 年第十二届华北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2010 年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风艺志:从明治维新到 21 世纪的日本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年)、《艺术巨匠:藤田嗣治》(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浮世绘的故事》(科学出版社,2015 年)《日本当代美术现场》(科学出版社,2016 年);译著:《原研哉设计私语录》([日]原研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合著:《东方美术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年),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装饰》、《清华美术》、《公共艺术》、《世界美术》以及日本《浮世絵芸術》等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述共约 100 万字。多次前往日本和中国台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联系方式:66134153E-Mail:pan715@aliyun.com



翁剑青(男),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博士。专业,美术学。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中西方近现代美术史论。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理论。人文历史与装饰艺术。已完成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2015)。国家艺术科学项目"佛教东渐中的图像学研究"(2012)。主要著作:《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2002),《城市公共艺术》(2004),《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2006),《景观中的艺术》(2016)。曾先后发表美术史论和公共艺术研究论文8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4153; E-mail:jqweng57@163.com


金江波(男)教授,清华大学博士。专业:美术学、设计学。
主要研究领域:国际公共艺术研究、新媒体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艺术创新教育机制研究。时任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博士,民主促进会会员,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执行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国家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委员;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上海市青年创意人才协会副会长;上海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上海民进市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民进市委中青年联谊会副会长;清华美术学院上海校友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理事;上海市闸北区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上海青年文联委员等。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访问学者;新西兰戈维布鲁斯特国立美术馆、法国贝桑松艺术中心驻地艺术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学者等。
曾参加 2002 上海双年展;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首届法国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第三届南京三年展;第六届国际水墨双年展;第三届广州摄影双年展;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第十二届非洲达喀尔双年展等。并成功策划:北京首届国际设计三年展“可能的世界”策展人、2013 年上海艺术设计展邀请展策展人、2015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地方重塑与乡村复兴”策展人、2016 年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等国际大型展览活动。曾获“连州国际摄影节 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上海市十大青年高端创意人才”;“第四届 AAC 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艺术家(摄影) ;2014年“中国美术奖”提名奖 ;2014 年“上海设计展一等奖”;2014 年“上海大学玄陵优秀艺术教育奖”;2015 年 获第五届上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5 年 获“2015 年度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称号;2016 年 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2016 年 获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论文奖”;2016 年 获“行走上海 2016-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优胜奖;2017 年“上海五四青年优秀文化创意人才”称号等。曾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出版《Booming?繁荣?》、《我心即白云》、《地方重塑:国际公共艺术案例解读》、《地方重塑:两岸三地公共艺术政策研究》、《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地方重塑——公共艺术的机遇与危机》等专著。作品被国内外数十家重要美术馆、博物馆及收藏基金会收藏。曾主持各类大型重点科研课题:如上海世博会 “海宝来了多媒体秀” 艺术总监、总设计师;上海世博会“世博会博物馆-历程厅” 主持设计;“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非洲厅艺术总监;“中国大鲵生物科技馆”艺术总监、总设计师;中国科技馆“信息时代”展项主持设计;中国地质博物馆互动展项艺术总监;浙江省玉环县、天台县、丽水县等“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项目总监;上海世博园 “世博源●快乐源”世博轴大型多媒体影像秀艺术总监;上海自然博物馆“集成媒体” 项目总监等。

联系方式:021-66132818;E-mail:jjb@jinjiangbo.com





Ingrid Ledent(女),特聘教授,1955 年 5 月 27 日出生于比利时-布拉斯哈特。1973-1978:在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自由图像专业。在 g . Gaudaen、w . Van Remoortel 和 j . Van Ruysseveldt 的指导下学习木版画、石版画和蚀刻。1978-1979:在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鲁道夫·布洛林(Rudolf Broulim)的指导下,在 u.m.p.r.u.m(应用艺术学院)专攻石版画学习。1981: 国家高等艺术类研究所获奖者,安特卫普。从 1984 年至今: 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担任石版画教授一职。Ingrid Ledent 是国家和国际比赛的评审团成员:2017:斯普利特国际平面艺术双年展(克罗地亚,斯普利特)、2015:国际塞尼菲尔德石版画奖(德国,奥芬巴赫曼)、2015: 斯普利特国际平面艺术双年展(克罗地亚,斯普利特)、2015: 国际当代蚀刻版画双年展(比利时,列日)、2013: 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深圳)、2011: 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深圳)、2011:国际藏书票-小幅版画展(比利时,圣尼克拉斯)、2010: 第 14 届斯德哥尔摩平面艺术三年展(瑞典,斯德哥尔摩)、2009: 国际藏书票-小幅版画展(比利时,圣尼克拉斯)、2008: 第5 届国际微型艺术展(波兰,琴斯托霍瓦)、2008:第 1 届云南国际版画展(中国,云南)。获奖情况:国内的(比利时):获得 12 次国家级艺术奖项;国际的:2014:第 3 届“Tadeusz Kulisiewicz”国际平面艺术三年展(波兰,华沙);2011:斯普利特国际平面艺术双年展(克罗地亚,斯普利特); 2007: 第 5 届布拉格国际平面艺术三年展(捷克共和国,布拉格);2007: 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深圳); 2006: 克拉科夫国际版画三年展(波兰,克拉科夫) ; 2006:第 5 届国际石版画研讨大会(瑞典,蒂达霍尔姆);2005: 新西伯利亚国际当代平面艺术双年展(俄罗斯,新西伯利亚);三等奖(数码印刷作品)2005: 第 8 届杰尔国际绘画平面艺术双年展(匈牙利);2003: 第 7 届杰尔国际绘画平面艺术双年展(匈牙利);2001: 第 3 届布拉格国际平面艺术三年展(捷克共和国,布拉格);1999: 第 5 届杰尔国际绘画平面艺术双年展(匈牙利): 艺术画廊奖1997: “最好的版画”称号,Rockport 出版公司(美国);荣誉奖,1996: 国际塞尼菲尔德石版画大奖赛奖(德国,奥芬巴赫);三等奖。

展览经历:
Ingrid Ledent 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个人和团体展览。除了比利时,她还在奥地利、巴西、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日本、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南非、韩国、瑞典、乌克兰、英国、美国等国家展出过自己的作品。Ingrid Ledent 关于工作营的经历:2016: 阿尔伯塔大学, (加拿大,埃德蒙顿);2015: 印第安纳大学, (美国,布卢明顿)-瓦罗茨瓦夫艺术学院, (波兰,瓦罗茨瓦夫);2014: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国,上海);2011: 京都城市艺术大学, (日本,京都)、2008:哈瑟尔特艺术学院, (比利时,哈瑟尔特)、2006:哈瑟尔特艺术学院, (比利时,哈瑟尔特)、- FransMasereel 艺术中心, (比利时,卡斯特莱)、2005: “Grafisch”艺术工作室 "赫尔辛基石版画艺术”, (芬兰,赫尔辛基)、- 塔林艺术家联合委员会, (爱沙尼亚,塔林)、- "EestiLitograafiakeskuse”印刷工作室, (爱沙尼亚,帕尔努)、-天津美术学院(中国,天津)、2004: “Het grafisch”工作室“Daglicht”,(荷兰,埃因霍芬)、2002: 克拉科夫应用技术艺术学院, (波兰,克拉科夫)、-克拉科夫美术学院, (波兰,克拉科夫)、2001: 圣克鲁斯大学,(西班牙,特内里夫岛)、1999, 2003 & 2005: 图尔库美术学院,T(芬兰,图尔库)。Ingrid Ledent 关于石版画的讲座:2016: 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埃德蒙顿)、2015: 印第安纳大学, (美国,布卢明顿)、-瓦罗茨瓦夫艺术学院, (波兰,瓦罗茨瓦夫) 、-第 9 届 IMPACT”国际版画大会,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杭州)、2014: 塔林美术学院,(爱沙尼亚,塔林)、-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国,上海)、 -中华艺术宫, (中国,上海);2011: 日本武藏野大学, (日本,东京)、-京都城市艺术大学, (日本,京都)、-“ SGC 国际研讨大会”, 华盛顿大学, (美国,密苏里);2010: 深圳观澜版画基地, (中国,深圳)、-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比利时,布鲁塞尔)、2009: 克拉科夫国际艺术中心, (波兰,克拉科夫)、-波士顿大学,(美国,波士顿)、-多伦多约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2008: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天津);2007: Györ 国家美术馆, (匈牙利)、-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深圳);2006: RhoK 石版画工作室, (比利时,埃特尔贝克);2004: T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深圳)、-天津美术学院,(中国,天津)、-会议“Soutern Graphics Councel”,鲁吉特大学,(美国,新泽西)、2001: 会议“Soutern Graphics Councel”, 德克萨斯大学,(美国,奥斯丁)。
作品被国内(比利时)与国外的收藏情况:国立艺术美术馆, (比利时,安特卫普)“FransMasereel”艺术中心,(比利时,卡斯特莱)、“la Gravure et de l’Imageimprimée”中心,(比利时,拉卢维耶尔)、“Wégimont”文化中心, (比利时)、圣尼古拉斯市立美术馆, (比利时)、埃里温现代艺术馆, (亚美尼亚,埃里温)、吉尔市立美术馆, (匈牙利)、“Majdanek”美术馆,(波兰)、Gasol ArtMuseum, Stellenbosch (South Africa)、克拉科夫国际版画三年展(波兰)、国际塞尼菲尔德石版画大奖赛奖(德国,奥芬巴赫)、Eichstätt 大学图书馆 (德国)、奥克兰艺术博物馆, (美国,北卡罗来纳)、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 (中国,北京)、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深圳)、“Sanbao”陶瓷艺术博物馆,(中国)、“Lingshi”国际印刷作品双年展,(中国)、中国版画博物馆, (中国,观澜)、“Sakima 艺术博物馆, (日本,冲绳) 、斯普利特国际平面艺术双年展(克罗地亚,斯普利特)、斯普利特艺术画廊, (克罗地亚,斯普利特)。

联系方式:66134153     E-mail:ledent.ingrid@telenet.b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